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:城市發(fā)展與文化傳承
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申論答題水平,公考通(www.jinglongming.com)特別推薦申論熱點解讀:“城市發(fā)展與文化傳承”,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后能夠有所收獲。
【熱點背景】
習近平同志2019年春節(jié)前夕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強調: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、文化古跡、人文底蘊,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。文化底蘊毀掉了,城市建得再新再好,也是缺乏生命力的。要把老城區(qū)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、保存歷史文脈統(tǒng)一起來,既要改善人居環(huán)境,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,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。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,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,讓城市留住記憶,讓人們記住鄉(xiāng)愁。
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,五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留下了數量龐大、異彩紛呈的文物,這些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基因。善待文物是傳承中華文脈、守住民族之魂的題中應有之義。但長期以來,對于如何善待文物,一直存在兩種觀點:一種觀點認為,對待文物只能保護,不能開發(fā)利用,一旦開發(fā)利用便會導致破壞;另一種觀點則認為,文物只有通過開發(fā)利用,才能得到更好保護。文物工作實踐中也存在兩種不良現象:一種是保護不力,一些古建筑、古遺址等殘破不堪、無人問津;另一種是利用過度,大拆大建,搞過度商業(yè)開發(fā),一些文物傷痕累累甚至灰飛煙滅。
【綜合分析】
[提出觀點]
現代生活傳承優(yōu)秀歷史文化能夠增強文化底蘊,優(yōu)秀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能夠煥發(fā)無限生機。
[權威論述]
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?!暯?/p>
要求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,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,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?!暯?/p>
城市文脈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,是形成和積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?!T驥才
[文物建筑的價值]
第一,文物建筑本身就是有著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,蘊含著重要的考古價值,不少文物的建筑結構,就是傳統(tǒng)建筑工藝的實體文獻材料,而名人故居中知名歷史人物的生活痕跡,也有重要的文獻價值。
第二,文物建筑也有重要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功能,歷久彌新的文物建筑,可以向今天的人訴說這片土地上曾經發(fā)生過的歷史,傳承曾經輝煌的傳統(tǒng)文化,同時也能進一步向國內外的廣大游客傳播這些文化,促進文化交流,激發(fā)文化活力。
一處文物建筑如果不能開放,就意味著它只能實現第一種價值,而無法實現第二種價值,這無疑令人婉惜。
[現狀分析]
歷史上,我們就對城市建設、對空間秩序有著極為豐富、智慧而又深刻的認識。遺憾的是,今天我們的很多城市卻丟了魂。因為“重新城、輕老城”“拆真古跡、建假古董”,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而喪失根基;在照搬照抄中,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風貌而泯然眾人;在貪大、媚洋、求怪的風氣中,“第一高樓”相互攀比,“山寨白宮”頻頻亮相。
同文化越來越遠,與浮華越來越近;同傳統(tǒng)越來越遠,與西化越來越近——中國城市建設中的這種亂象,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膚淺的文化觀和扭曲的政績觀。正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“不知不覺”,才會一哄而上地“造城”,留下“千城一面”的尷尬;正是對城市建設規(guī)律的“無知無畏”,才有了對傳統(tǒng)的肆意破壞,做出割斷歷史文脈的糗事;正是對城市文化保護價值的“后知后覺”,才有了濟南老火車站先被拆掉、20年后復建的反轉。
[傳承歷史文脈的意義]
“萬物有所生,而獨知守其根”。城市文化,是城市的精神之根。一場冬雪讓人們不懼嚴寒趕往故宮尋找“老北京”?!鞍籽╄偧t墻,碎碎墜瓊芳”,風雪中的故宮變成凝固的詩、立體的畫、貼地的音符,變成了天地間獨一無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標。這樣的文化符號其實散見于全國各地:不僅有文物古跡、歷史文化名城、名鎮(zhèn)、名村,還有更多暫時不那么知名的歷史街區(qū)、歷史建筑、工業(yè)遺產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它們是城市的固體記憶,都曾在歷史風塵中留下滄桑故事,有了它們,城市的編年史才得以續(xù)寫。
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,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。城市的精神與城市的特色風貌往往互為映襯。蘇州的粉墻黛瓦、小橋流水,讓人直觀地感受到“典雅、務實、內向、低調、簡奢”;杭州的錢江潮涌、平湖秋月讓人體會到弄潮精神與開放情懷。今天,不少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“城市精神”,注入了文化內涵的城市精神,才會是豐滿而堅實的,對外才能樹立形象,對內方能凝聚人心。
[啟示]
歷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,終究依賴于人們的認知和認同。如果缺乏健康的歷史觀、經濟觀和文化觀,即使有完善的法律政策,嚴密的監(jiān)管和執(zhí)法,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仍然難以讓人樂觀。如果歷史虛無主義彌漫在人們心間,歷史文化的價值就很難獲得承認和尊重,對于文物、古跡等歷史文化資源的隨意、輕率和肆意妄為,就有可能成為普遍的態(tài)度和行為。
如今,在不少“文化搭臺、經濟唱戲”甚至為了發(fā)展經濟而不惜破壞文化的事件中屢見不鮮。厘清經濟和文化之間的邊界,確認它們的位置和彼此之間的關系,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時代課題。
[辯證看待保護與利用的關系]
文物保護與利用是對立統(tǒng)一的,處理好這一矛盾,關鍵是把握好“度”:既不能過度開發(fā)使文物難以存續(xù),也不能過度保護使其喪失活力;唯有保護與利用并舉,才能實現文物可持續(xù)傳承。
加強保護是開發(fā)利用的基本前提。保護文物是為了提高文化資源的再生能力,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文物往往具有特定的基本屬性和傳承規(guī)律,只有完整保護其特有屬性,才能保持其經濟和社會價值;只有具有特色的文物,才能吸引游客,帶動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??傊Wo文物,首先要保護其真實性,不能隨意破壞更改,更不能造假。其次要保護文物的完整性。
開發(fā)利用是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。對文物的合理開發(fā)利用,實質是挖掘文化遺產的商品屬性,使其轉化為文化產品、實現價值,推動文物的保護傳承。合理開發(fā)利用文物,實際上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有效方式,可以增強文物的生命力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力,既實現傳承文化的目的,又為拉動內需、擴大就業(yè)、促進經濟發(fā)展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當然,文物開發(fā)利用必須合理適度,前提是文物要得到有效保護。為此,應積極探索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的保護利用模式。
[參考對策]
歷史文化與城市規(guī)劃和建設相融合。習近平同志指出:“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、文化古跡、人文底蘊,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”。城市是現代生活的主要承載地,每一座城市又都有自己的發(fā)展歷史,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。只有在保護中建設、在傳承中發(fā)展,才能增強城市文化底蘊,守護好城市的生命。因此,在城市規(guī)劃和建設中要注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,將特色文化符號和元素融入城市整體形象設計,突出歷史風韻在現代城市的創(chuàng)造性呈現,打造城市文化品牌。在城市規(guī)劃和建設中,我們既不能一味強調開發(fā),也不能簡單強調保留,而要在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的基礎上,下一番“繡花”功夫,進行精細化“微改造”。既要精心營造富有創(chuàng)意、精致便利的現代空間環(huán)境,又要盡可能保留市民美好的歷史文化記憶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改善人居環(huán)境的同時更好傳承文化、延續(xù)歷史,讓城市留下記憶,讓人們記住鄉(xiāng)愁。
歷史文化與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相融合。歷史文化有市場推廣才有傳承活力,文化產業(yè)有歷史文化底蘊才有廣闊市場。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,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把歷史文化與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有機結合起來。實現歷史文化與文化產業(yè)相融合,應把握文化產業(yè)關聯(lián)性廣、滲透性強、黏合度大的特點,深挖“歷史文化+”的各種可能性,創(chuàng)造性地開發(fā)既融合歷史文化又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的家居、飲食、娛樂、教育的新業(yè)態(tài)。例如,故宮文創(chuàng)取得的成功受到人們歡迎。要將類似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領域,使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廣泛、深度融合。促進歷史文化與文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相融合,應扎根歷史文化沃土,從現代生活需求出發(fā),發(fā)掘二者相融的契合點,在創(chuàng)意設計研發(fā)、生產制作、品牌營銷、配套服務等方面做精做強,讓歷史文化元素和現代文化產業(yè)要素深度融合,不斷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和市場的美譽度。
歷史文化與高新技術發(fā)展相融合。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迅猛發(fā)展,為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提供了無限可能。比如,3D打印等技術能夠讓歷史圖景、器物得以生動再現,創(chuàng)造出新的文化業(yè)態(tài)。又如,利用大數據技術,可以對海量歷史文化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、關聯(lián)性搜索,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利用。再如,運用新媒體傳播技術,能夠增強歷史文化的知識性、趣味性、時尚性,讓歷史典故、民俗禮儀、傳統(tǒng)道德規(guī)范等更為人們喜聞樂見。在城市發(fā)展進程中,要善于發(fā)揮高新技術在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,通過激活歷史文化來豐富現代人的生活。
【文章素材】
[精彩標題 ]
1.延續(xù)文脈,才能留住“城市之魂”
2.讓城市留下記憶,讓人們記住鄉(xiāng)愁
3.以城市人文助推城市發(fā)展
4.城市發(fā)展應留住“文脈基因”
[精彩開頭]
示例一
城市是自然的,它是隱藏在自然規(guī)律下的人口聚集形式。城市更是人文的,任何一個飽含人文情懷的城市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美感?,F代人常常會問:怎樣的城市才算美?我們既不要“好臟好亂好熱鬧”的迷亂感,也不要“好山好水好無聊”的空虛感。城市的氣質和美感與城市特有的地域環(huán)境、文化特色、建筑風格等“基因”密不可分。城市建設開發(fā),更是要尊重原生文化,富有本土韻味。
示例二
建筑,承載了一座城市文明的歷史。一個雀替,鐫刻著曾經的美學與教化;一街一坊,成為滿足社交的溫暖存在;而一座城市,是放大了的建筑,它以文化為基,以歷史為柱,以精神為頂??陀^說,新建筑與老建筑、新建區(qū)與老城區(qū),在城市難免有矛盾與沖突。如何讓情感記憶穿越歷史,成為城市的魂?如何讓今天的城市風貌,給歲月以文明?唯有守住城市的風貌特色,讓傳統(tǒng)與現代筆斷意連,才能讓城市文化與精神延續(xù)下去。
示例三
有人曾說,“城市是文化的容器”。這句話或許只說對了一半。城市并非是沒有生命的容器,而是洋溢著生命力的有機體。城市的生命,正來自于文化的傳承。我們一說到“水巷小橋多”,往往能想到蘇州的園林;一提及“江南佳麗地,金陵帝王州”,往往會想到石頭城南京;而“萬里山巒舞巨龍”,也讓世人領略到了北京的沉雄大氣。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之處,但這種獨特性不是憑空出現的,正是歷史的積淀、文化的傳承,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和品格??梢哉f,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,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。
[精彩結尾]
示例一
“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”,可能是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評價,因為此中不僅有“錢塘自古繁華”的商業(yè)文明,更是“讓居民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”。當代中國,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(guī)模、最快速度的城鎮(zhèn)化進程。時代的加速度,也催促著人們去更好地堅守“文化的城市”“精神的城市”,守護城市里的文化鄉(xiāng)愁。不讓城市的文脈中斷,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。
示例二
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。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(fā)展,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,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。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,匯眾智、集眾力,扎扎實實地做好歷史文物保護工作,書寫現代文明與文化遺產相融共生的嶄新篇章,為民族復興夢想注入強大精神力量。
示例三
承載與存留、拯救與跨越、追溯與見證,人類發(fā)展的脈絡其實就留存在城市的記憶中。失憶的城市將失去應有的魅力。一位哲人曾說,“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的時候,文明開始了;而當人類砍倒最后一棵樹的時候,文明結束了。”城市的未來蘊含于城市的歷史當中。保護城市文化,我們的精神家園才不會荒蕪;保留城市記憶,人類文明才不會迷航。
備注:以上材料均來源于網絡
人民網:讓城市留下記憶,讓人們記住鄉(xiāng)愁 作者:丹羽
中國青年報:讓文物建筑“活”起來是對它們最大的尊重 作者:楊鑫宇
光明日報:還有多少“巨鹿路888號”被毀壞 作者:封壽炎
人民日報:延續(xù)文脈,才能留住“城市之魂” 作者:何鼎鼎
荊楚網:城市發(fā)展應留住“文脈基因” 作者:柯曉波
重慶日報?。杭訌妭鹘y(tǒng)風貌街區(qū)保護修繕利用 作者:孫政才
人民網: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(熱點辨析) 作者:陳藝文
人民網: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執(zhí)筆:楊 旎